一、开篇暴击:成年≠成家
最近看到某委员提议「把法定婚龄降到18岁」,我差点把保温杯里的枸杞喷到《民法典》上。
按这个逻辑:
-
18岁能考驾照 ➔ 所以秋名山车神要从驾校抓起? -
18岁能买彩票 ➔ 建议体彩店开在高中校门口? -
18岁能结婚 ➔ 民政局排队队伍里混入穿校服的情侣?
律师锐评:成年是法律赋予的行为资格,但婚姻考验的是责任能力——这两者的差距,大概相当于「新手村NPC」和「终极BOSS」的距离。
二、法律人的灵魂三问
Q1:法定婚龄为什么定在22/20岁?
——民法典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写的数字。
我翻遍各国立法例发现:
✅ 德国/日本法定婚龄18岁,德国同意未成年人结婚,但需父母同意
✅ 美国部分州允许18岁以下结婚,但近十年废除童婚法案已成趋势
✅ 我国台湾地区去年刚把婚龄从20岁调回18岁,结果结婚率反而跌破历史最低
数据暴击:
人类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决策)25岁才发育成熟,18岁的大脑还在「施工中」——让两个正在装修的工地签终身合同?刺激!
翻开《民法典》第1047条白纸黑字写着:"结婚年龄,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,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。"这个数字可不是拍脑袋定的。从1950年《婚姻法》的男20/女18,到1980年调整为现在的标准,是经过三代人血泪教训的智慧结晶。
三、当「早婚」遇上「早育」
委员的底层逻辑很直白:
早结婚=早生娃=提高生育率
但作为经常代理离婚案件的律师,我想说:
婚姻不是消消乐,三连配对就能消除社会危机。
魔幻现实案例:
去年有个19岁委托人,抱着娃来咨询离婚。
问:「彩礼钱能要回来吗?」
答:「您先解释下结婚证上的钢印为什么比娃的出生证还新?」
生育率迷思:
2023年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,00后生育意愿持续走低。
——让不想结婚的人早结婚,约等于给不吃香菜的人强行喂香菜拌饭。
四、早婚的「法律刺客」风险
如果真放开18岁结婚,我仿佛看到:
- 离婚率狂飙
(参考墨西哥:18岁可结婚,但40%婚姻撑不过3年) - 家庭矛盾N重奏
——「老公打游戏不换尿布」「老婆追星忘了接孩子」的纠纷,可能会挤爆咨询热线 - 财产过山车
18岁小夫妻用压岁钱买房?离婚时怎么分割「爸妈赞助款」?
(温馨提示:婚姻法第17条可不会把Switch游戏机算共同财产)
最魔幻的是:
婚后共同债务可能比两个人的微信余额加起来还多。
五、建设性吐槽:不如先做这三件事
与其降低婚龄,不如:
-
把性教育课从「地下党」变成「必修课」
(某中学曾把生理卫生课改成自习,结果医务室人流宣传册被偷光) -
给职场妈妈发「硬核福利」
比如让男员工也休育儿假,省得HR面试时问女生「你怎么平衡工作与家庭」 - 把《消失的她》列为婚前必看电影
(比婚前财产协议直观多了)
六、写在最后:婚姻不是「限时秒杀」
上周和明年高考的侄子聊填志愿,他连「生物工程」和「生物制药」都分不清。
如果这时候有人跟他说:
「别琢磨选专业了,先选个老婆吧!」
——这画面是不是比《家有儿女》刘星早恋还离谱?
律师的温柔暴击:
婚姻是人生最重的契约,
与其急着按手印,
不如先把自己活成值得盖章的样子。
互动话题:
你18岁时在烦恼什么?
(本人18岁时的烦恼:食堂大妈能不能别把西红柿炒蛋做成西红柿蛋花汤?)
法律声明:
本文不针对任何政协委员,
但针对所有想给年轻人「上难度」的提案——
放过孩子们吧,他们连奶茶几分糖都决定不了啊!
文章评论